2005年10月“训诂学”串讲资料(北师大版)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5:53 编辑整理:海南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1.  训诂名称的由来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 “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  训诂工作

(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 训诂材料

(1) 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 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 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 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1.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  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三、训诂学

1.  内容和范围

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2.  训诂学定位及与其他学科关系

训诂学是古代 “小学”的一个分支

第一章  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萌芽期先秦,系统化期两汉。

二、 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再度注释的出现。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2.  训诂范围的扩大。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3.  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三、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1.  宋代的疑古与创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2.  明末训诂的进展。梅膺祚著《字汇》,张自烈有《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有《字诂》和《义府》。

四、 实践的兴盛与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1.  顾炎武与乾嘉学派兴起。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的是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左转杜解补正》《肇域志》《天下君国利病书》等。

2.  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段、王二人的老师戴震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皖派的开山祖师,著述很多,主要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尔雅文字考》等。

段玉裁的著作有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汲古阁说文订》、《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段氏《说文》直承戴震形、音、义互求的研究方法,定古韵十七部。

王念孙笃好经术,尤精小学,著作不多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其子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等。 王念孙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其次,注重研究复音词,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分出了其中具有同义语素的一类,即“连语”,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第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特别在虚词训诂方面功不可灭。

3.  晚清的实学派训诂

五、 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1.  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章太炎使“小学”真正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从而开创了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指出:“今日言小学者,”“当名语言文字之学”。代表作《国故论衡》(上)、《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黄侃。黄侃著作不多,其侄黄焯整理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广韵校录》《文选评点》《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量守庐群书笺识》等。他的《训诂学讲词》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学教材,书中介绍的训诂学要籍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十种。 关于训诂的方式方法,黄侃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说,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论其方式有三: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2.  训诂学走向现代。 继张黄而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训诂学概论》从“学”的角度标志着现代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完善和确立。 沈兼士留日期间受业于章太炎,有关词源学和训诂学的论文,以《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三篇影响最大。 杨树达有《训诂学讲义》《微积居小学述林》《微积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管窥》等。

第二章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一、 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体式

1.  传注类。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唐代颜师古《汉书注》等。

2.  章句类。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如东汉流传至今的王逸的《楚辞章句》和赵岐的《孟子章句》。

3.  义疏类。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传注。如:黄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4.  集解类。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间下己意而成。现存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等。 不冠以“集解”之名,但属于集解类的是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虽以“集解”命名,但不能归入这一类的是晋杜预的《春秋左转集解》。

5.  征引类。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成熟的体式自唐李善《文选注》始。

6.  音义类。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较有代表性。

二、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

1.  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 谓,可能指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 犹,相当于“等于说”; 之言(或之为言),以音义相通的词,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貌,相当于“… …的样子”。

2.  解释句意。

3.  讲解语法现象。

4.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互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连用相关词语的方法。 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

5.  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第三章  训诂纂集专书

一、 专书的性质和意义

1.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 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 《方言》的作者一般认为是西汉末年的扬雄。 清阮元撰有《经籍纂诂》。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释名》的作者一般认为是东汉刘熙。 黄侃举出的“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按其类聚方式,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种:

义书:《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

形书:《说文》《玉篇》《类篇》

音书:《广韵》《集韵》

二、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 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第四章   

一、 字与词的关系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首先,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其次,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例如:(1)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2)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3)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4)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

二、 义与训的关系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就语义而言,通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是贮存状态,一是使用状态。

1.贮存状态。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2.使用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词义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的和感情色彩。贮存状态的词义因经过概括而有广义性,使用状态的词义因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定,指向是单一的,意义是具体的。

随文释义的任务主要有三: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

1.  形训: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

2.  声训:取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3.  义训: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

第五章  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

一、 考证综述

考证的一般步骤: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P149例

二、 考证的两大类型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三、 考证的结构

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四、 考音与考义

1.  音同与音近的考证。 考证古音的材料。

重文: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直音材料:“读如”“读若”“度为”“读曰”,声音肯定相同或相近。

异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声训:一般是同源词互译,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声音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第六章  训诂考证的方法

一、 以形索义

以形索义是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他所记录的词汇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 在运用字形探求词义的具体实践时,必须注意:

1.  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本义。

2.  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  注意“笔意”同“笔势”的区别。 “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  注意“造意”同“实义”的区别。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

二、 因声求义

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因声求义”的两大作用:破假借、求语源。 推求语源的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系源,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其二是推源,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三、 比较互证

用已知的词义相关来证明类似的词义也相关。

第七章  训诂学的应用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三大领域: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下面各页的举例要熟悉

P77-p93 p133-p147 p149 p153-p154 p192 p194 p195 p198-p200 p202 p212 p215

《海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局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海南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