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美学笔记串讲第七章(美育)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6:59 编辑整理:海南自考网
【字体:大 中 小】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 基本概念(识记)
1、 柏拉图的美育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起源与摹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使之摹仿,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但如果作品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又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柏拉图特别强调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这是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的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 2、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陶治心灵的作用与道德教育加以区别。这一点对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法有一定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称为"陶治",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同时他继承柏拉图的观点,强调音乐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3、 贺拉斯的美育观
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实际上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即要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4、席勒的美育观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认为,正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5、马克思的美育观
马克思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但他认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的,也就是说,要在人的基本温饱问题能够解决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审美教育。同时,审美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基本艺术修养能力的人。
6、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7、美育的三种方式
(1) 对自然美的欣赏。
(2) 对社会美的欣赏。
(3) 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也即对艺术美的欣赏。
二、基本理论
1、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和联系
(1)总论: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不同和最终目的不同。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入门的体质。美育则不同,它的教育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即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德育、智育、体育的目的是现实功利的,而美育的目的是超功利的。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又是有联系的,具体阐述如下:
(2)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a. 区别在于:
德育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性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的人,目的在于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的普遍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自觉地用社会的普遍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培养人的社会人格。德育的依据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它主要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培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由于美的对象以其吸引力感染着鉴赏者,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得到陶冶,因此美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最终目的是在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b. 联系在于:
美育与德育又是有联系的。从个体角度看,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德育的因素。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为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审美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使得道德人格的塑造不仅仅限于理智与意志的范围,而且扩展到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3) 美育和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a.美育与智育的区别:
目的不同: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
1、 柏拉图的美育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起源与摹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使之摹仿,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但如果作品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又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柏拉图特别强调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这是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的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 2、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陶治心灵的作用与道德教育加以区别。这一点对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法有一定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称为"陶治",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同时他继承柏拉图的观点,强调音乐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3、 贺拉斯的美育观
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实际上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即要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4、席勒的美育观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认为,正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5、马克思的美育观
马克思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但他认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的,也就是说,要在人的基本温饱问题能够解决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审美教育。同时,审美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基本艺术修养能力的人。
6、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7、美育的三种方式
(1) 对自然美的欣赏。
(2) 对社会美的欣赏。
(3) 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也即对艺术美的欣赏。
二、基本理论
1、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和联系
(1)总论: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不同和最终目的不同。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入门的体质。美育则不同,它的教育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即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德育、智育、体育的目的是现实功利的,而美育的目的是超功利的。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又是有联系的,具体阐述如下:
(2)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a. 区别在于:
德育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性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的人,目的在于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的普遍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自觉地用社会的普遍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培养人的社会人格。德育的依据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它主要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培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由于美的对象以其吸引力感染着鉴赏者,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得到陶冶,因此美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最终目的是在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b. 联系在于:
美育与德育又是有联系的。从个体角度看,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德育的因素。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为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审美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使得道德人格的塑造不仅仅限于理智与意志的范围,而且扩展到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3) 美育和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a.美育与智育的区别:
目的不同: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
[1]
本文标签:海南自考 文学类 自学考试美学笔记串讲第七章(美育)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inanzikao.net)
《海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局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